閱讀點亮人生之感恩篇——我與父親的閱讀距離
1980年,父親3歲。
2005年,我3歲。
1980年的偏遠山村,你可以聞到風里夾雜著的水稻的清新甜美,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樹花開,也可以嘗到一碗玉米粥中蘊藏的最簡單的愛,卻唯獨聽不到那朗朗讀書聲。那時的父親才三歲,在他的世界里,還沒有閱讀這種概念。每天,當強烈的陽光從窗口射進來時,他就不得不和年長的姐姐到山上放牛。山中的一草一木,身上一件滿是補丁的衣服就已經是他童年的全部。
2005年的小縣城中,我已經開始上幼兒園了,一本又一本彩色的連環畫叩響了我閱讀的大門。當一幀幀影像通過視網膜印在我腦海中時,我開始了解這個世界的冰山一角。也在那時,閱讀點亮了我人生之路上的第一盞路燈。
1992年,父親15歲。
2017年,我15歲。
1992年,貧窮的家庭用五個姑姑的前途換取了父親讀書的機會。那時的父親已經上了中專,擁有的書籍也只是幾本基礎的教科書。偶爾得到了幾本小人書,就非要點著煤油燈,仔細地捧著,在暗夜如癡如醉地閱讀著。而那年,在銀行上班的姑婆送給父親一套《水滸傳》,文言文版的,父親說他至今都不會忘記接過書時那一瞬的心動,就如同一個被禁止吃甜食的孩子偶然從口袋中翻出一顆糖一般?;逎y懂的文言文就這樣被父親當成了心頭寶。
2017年的我臨近初中畢業,不僅是為了備戰中考,更多是由于自身興趣原因,我熱愛閱讀。恰在這時,啟明公益基金會為我校送來了一大批圖書,使我如獲至寶,讓我更加徜徉在書的世界里不能自拔。我喜愛和陶淵明到桃源深處漫游;喜愛做一個安靜的聽客,細細聆聽徐志摩筆下的康河柔波微動;喜愛為龍應臺的目送掉淚;也喜愛魯迅的執筆為槍。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十分享受,所以,由愛心人士捐贈的“中國航天啟明圖書室”就成了我心之所向。再美好的一天,也不過捧著一本書蹲在圖書館的角落里,陽光金黃,悄悄從防護欄穿過,撒在我的書上。
借龍應臺的一句話說“反正就是這樣,時間怎么流都可以。任何一個時刻,任何一個地方,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時刻,好地方。”這就是閱讀于我的意義。
時代在變換,人心在匯聚。距離了25個年頭的父親和我同有一顆熱愛閱讀的心,但我比父親幸福,我接受了國家的關照,愛心人士的捐贈,可以順心如意地完成自己的閱讀夢,完成自我的升華。所以直白的說,我慶幸自己生在這個年代,也感謝在閱讀上扶我一把的愛心人士們。
我與父親的閱讀距離,源自他人為我種下了因,而自己得了果,同時也埋下了一顆懂得感恩與回饋的心。
貴州省遵義市務川縣城關中學九(4)班羅馨靈
校長寄語:
兩代人,兩種閱讀經歷和感受。卻都揭示了同一個道理一一閱讀點亮人生,閱讀改變命運。感謝啟明的愛心,感恩愛心人士,讓孩子們擁有閱讀,喜愛閱讀,改變生活。
作者:啟明公益基金會
時間:2018-07-20